凉亭中心学校 汪降云 胡旭俊
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:随机抽取120名教师,问“您爱您的学生吗?”90%以上的被试者回答“是”。同样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,“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吗?”回答“体会到”的仅占10%。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悬殊呢? 我想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,不是老师不爱他们,是老师表达爱的方式不正确。
在我们农村,师爱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,显得更为重要。因为在如今的农村由于绝大多数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。就拿我校来说吧,共有414人,其中留守学生 332人,占学校人数的80%。再看看以班级为单位的“家庭”——402班共有学生35人,留守儿童28人。如此众多的留守孩子处于一种父爱或母爱缺失的真空状态,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爱。作为一名班主任,我们不仅要做到像父母那样去爱每一个孩子,还要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爱的温度,从而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充满爱的大“家庭”中健康成长。这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,谈谈在工作中几种使爱升温的方法。
一、不要强调指责学生过去的错。
所谓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,当我们对学生满怀期待地付出时,总是期盼学生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。反之,我们气愤、失落。于是我们如唐僧似的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的种种过失,强调他的种种错误,其实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下次别这样。可往往事与愿违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内疚感是孩子前行的一种自我教育,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。如果过度指责学生过去的错,学生会 认为,我做错了,你也批评了我,自己因过错而产生的内疚感就会与你的指责一笔勾销。
有这样一个案例:磊磊是402班的一名学生,他活泼好动。由于学校操场没有硬化建设,为了下雨天校园里不是满地的泥巴,所以操场上铺上了一层石灰石。经过雨水的冲洗,有些小石头就裸露在外面,这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。所以晨会课,这是班主任王老师必提醒的内容。可是那天下午第一节课课间,晶晶被同桌送进了办公室——头被磊磊用操场上的小石头砸破了,幸好伤口不深,流了一点血就止住了。班主任王老师赶紧带晶晶去乡医院,包扎、注射疫苗、开药。之后,王老师将晶晶送到教室,看到磊磊正坐在座位上,低着头。王老师很生气,走到他身边,厉声说道:“磊磊,怎么搞的?老师天天讲,你还犯这样的错。回家让你妈过来。”……之后的晨会课,王老师生怕学生“故伎重演”总是拿磊磊的事例来教育他们。可令王老师难过的是,磊磊由最初的低头脸红到正襟危坐,最后就是一脸的无所谓。
从以上案例,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当时磊磊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(低着头),教师就不必咄咄逼人,反复强调他的错。教师此时如果做个冷处理,或许他能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还会关心一下被他砸伤的同学,更会生出对班主任老师的敬爱之情。
二、不要过于关心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。
学校是学习场所,作为教师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,班主任在各科教师之间协调,往往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,所以常常会忽略学生的生活。甚至好多教师片面的认为,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走向,就是爱孩子,至于生活嘛,那是家人的事。
其实不竟然,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,当他们绽放笑脸的时候,愿意与他们爱的那个人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,当他们为难时,希望有个最信任的人给他出出主意;当他难过时,渴望有个亲密的人分担他的痛苦……只是——他的父母不在身边,爷爷奶奶可没空管这些。这时候,班主任要发挥其“代理家长”的作用,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,走进孩子的世界,感受孩子的心情。
可有些班主任呢?哪会顾及这些。观察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都是围绕一个中心——学习。动辄就是“你的学习怎么下降了?”“很好,你的成绩提高了。”自己生硬硬地把学生置于千里之外,孩子们哪能感受到你的爱呢?
三、爱要大声说出来。
在每个孩子心目中,都有一种期待,那就是期待着老师能爱我,喜欢我,在乎我!这将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。中央电视台有档节目叫:《爱就大声说出来》。瞧瞧,大人之间的情感都需要表白,孩子们尚且年幼,更需浓烈而直接的爱。班主任应该不吝于自己的语言,告诉他,“你真棒,我喜欢你!“你真听话,我爱你!” “进门来,你是我们班的希望;出门去,你是我们班的自豪。”……这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语言,它的力量无限!
202班有个孩子叫燕燕,长得挺漂亮,也很懂事。可由于生长在单亲家庭,小女孩很自卑。为了让她树立自信,班主任朱老师经常当着班上同学的面,告诉她,“你真懂事,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。” “燕燕,张老师告诉我,说你的字真棒,我真为你高兴!”……慢慢地,这孩子自信多了,经常满面笑容,各科老师都反映:这孩子的胆子大了,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;爱和同学交流了……
四、爱就爱了。
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朱晓宏说,爱爱的本身,那才是真爱,大爱。爱就爱了,爱并不求任何回报。可许多班主任都以“爱能融化坚冰,爱能点石成金”为目的。一旦目的不达成,便心生抱怨,“我这么关心他,可他还是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”“我这么辅导他,可他还是不及格!”……其实这种观点无疑隐含着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,即把师爱视为一种操作方式和手段,带有一定的功利性,认为我爱你,你就必须有所回报。这种以有用性价值来理解师爱,这只能是“伪善”的爱。因此,班主任在付出爱的时候,什么也别想,因为爱别人没有条件!如果你这样做了,不仅自己爱得快乐,还能让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宽容,你的博爱!
总之,学校生活是孩子离开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化生活共体,孩子与教师交往中体验到的师生情谊是其成长的情感支柱。既然我们班主任对我们的孩子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真挚的爱,那当然不会介意提高我们爱的温度,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爱的炽热吧!